廊橋遺愛,曠世《神曲》

 

 

 

 

 

 

 

 

 

 

 

 

 

 

 

意大利的弗羅倫薩有一條阿爾諾河(Arno),橫跨阿爾諾河的是維奇奧橋(Vecchio)。Vecchio是意大利語“古老,陳舊”的意思。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風和日麗,在陽光照耀下,維奇奧橋兩岸溫暖明媚,阿爾諾河蕩漾着金色的波浪。一位青年在橋上經過,忽見一位白衣女子和女伴有說有笑的走來。一時,青年矚目凝神,少女掩飾着內心的激動,佯裝不見徑直走過,身邊的女伴回頭張望。

 

這位青年就是意大利詩人,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鋒,曠世巨著《神曲》的作者 – 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但丁在幼年九歲時,隨父親參加一個聚會,見到了八歲的貝雅特麗絲,即對她一見鍾情。可是,他們長大成人後,貝雅特麗絲聽從父親的安排,嫁給了一位有名望的官吏,並在幾年後因病夭亡。

 

丹麥哲學家,神學家克爾凱格爾(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說:“許多人會由於一個女子成為一個天才,會由於一個女子成為一個英雄,會由於一個女子成為一個詩人,會由於一個女子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由於美麗的貝雅特麗絲,但丁寫了很多優美的散文詩,為表達對她的愛慕。這些詩作集結成一本詩集《新生》。這部詩集是當時意大利文壇的一種新的詩派格體,被稱為溫柔的新體。是西歐文學史上第一部剖白心跡,公開隱秘感情的自傳式詩作。

 

永不熄滅的愛情,引發了詩人永不枯竭的靈感,但丁創作了很多著作,其中包括長詩《神曲》。在神曲裡,但丁迷失在黑暗的森林裡,由羅馬詩人維吉爾帶領,遊歷了“地獄”“煉獄”和“天堂”。

 

詩中,但丁的前額被印上九個P字,意大利文罪惡的第一個字母。經過九層煉獄,P字一個個被抹去。在最高一層的煉獄,已是潔淨了的靈魂,此時維吉爾已不能帶但丁到淨化的境界。在繽紛的花雨中,頭戴橄欖葉桂冠,身披潔白輕紗的貝雅特麗絲 - 但丁的女神,帶領但丁進入天堂。

 

著名畫家亨利·豪利達(Henry Holiday 1839 -1927)根據但丁的傳記,將但丁在維奇奧橋上第二次邂逅貝特麗絲。這個動人的場面繪成經典油畫。畫面風格是典型的前拉斐爾(Raphael  Sanzio 1483-1520)畫風,柔和,明艷,潤澤。

 

畫面細膩的再現了當時的場景,人物神態微妙而真實。當時已經訂了婚的貝雅特麗絲正和女伴結伴春遊。白衣女子就是貝雅特麗絲,高貴的絕色美態,手持鮮花,飄然而行。但是細看,從她的形態和表情,略微僵直的右臂,過於篤定矜持,仍不失柔情的目光,持玫瑰的手放在胸前壓住猛烈的心跳,兩頰泛起潮紅,流露出她不易覺察的心頭一震。

 

紅衣女子是貝雅特麗絲的女伴,頭繞過後面,好奇多事的張望,後面跟着的藍衣女子是貝雅特麗絲的侍女。

 

雖然是春日,但丁卻抑制住內心的暴風,用右手扶住橋欄保持平衡,左手按住劇烈震顫的心。

 

畫中女子們的造型,猶如女神般的體態曼妙,氣質優雅,肌膚晶瑩。艷麗,飄逸的衣裙和但丁沉實,厚重的長袍表現了人物各自的心情。看得出女子們剛剛還很快樂的說笑,貝雅特麗絲看來沒有但丁愛得深。畫面定格在突然的邂逅,這個特定的一刻,全部人物以身體語言表達了各自的心情。

 

色彩明麗剔透,構圖的黃金分割律更產生美感。這是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從鐵匠打鐵聲的節奏感,而引申到藝術的一種完美比例。河岸圍欄把女子們和但丁之間分割成完美的等分,也暗喻他們之間的隔閡和距離。

 

但丁和貝雅特麗絲佔據着畫面的中間和前面,突出了他們的主角地位。看看但丁的眼神,雖然是側面,雖然沒有大特寫,但是給人的震撼是難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