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迴佳音

訪小提琴家陳佳峰

 

 

“音樂家必須不斷地反省自身,培養自己最內在的東西,以便使它轉向外界。”

                    ——歌德                                                          

                                                                         

在Costa 咖啡室,他帶著靦腆的笑容,喝著熱巧克力,坐在我對面。他就是在重要國際比賽中屢屢獲獎的青年小提琴家 – 陳佳峰。

 

羞澀,稚氣未脫是佳峰給我的第一印象。隨著專訪話題,佳峰漸漸跟我熟絡起來。低聲侃侃的談音論樂,妙語如珠,幽默生動。少年而老成,思路敏捷不乏邏輯。原來,這座遠觀的青峰,近看層次,景深逐漸鮮明,忽見一道激流在峰間流淌。

 

                        心思慎密有備而來

 

在我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佳峰從衣袋里拿出一疊紙,上面打印著我事先給他參考的提問,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他笑笑解釋說:“我準備了回答的提綱。”

 

戴莉(以下簡稱“戴”): 以波蘭作曲家,小提琴家(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命名的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是國際上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之一。自1985年起中國選派了優秀音樂家參賽,並且都拿到了很好的成績。你在2003年的第九屆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獲得第一名。據我所知,18年前一位中國的音樂神童曾獲得過第一名。那麼,也就是說,你應該是近年來唯一拿到這個最高榮譽的華人音樂家吧。

 

陳佳峰(以下簡稱陳):是的。(這麼了不起的成就獲得者,簡練的用“是的”回答了我激動的提問。)

 

                          三歲學琴童

 

戴:“你獲獎後,西方的名音樂學院邀請你去學習,英國的BBC公司要和你簽約。即將踏上青雲路之際,你的母親說的那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十分令我感動:‘孩子今後安排要和他老師和學校商量,因為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是所很好的學校,那裡的小提琴老師對學生的關懷是世界上少有的!’充滿了感激和信任。

從華人青年音樂家的身上,讓世界看到中國音樂教育的飛躍。一流的音樂教師和一流的音樂家同時在成長。跟我們談談,你的學琴經歷和你的恩師們。”

 

陳:“我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的家庭里。父母熱愛音樂,父親學過一點小提琴,基本上是無師自通的他,對於拉小提琴最難掌握的音準和節奏,竟然天性的“心有靈犀一點通。”

 

佳峰三歲半那年,父母對這個家裡最靜,最乖的孩子代做了一個決定 – 學小提琴。因為他們感覺到這個孩子,具有從父親那裡承襲的音樂天性。爲了這個美好的遠景,他們制定了一系列計畫。找一位好老師是最首要和重要的,他們四處打聽到張世祥老師,帶著佳峰登門拜訪。

 

向老師道明來意後,一個小不點從父母身後鑽出來。老師怔了一怔:“他太小了啊!不然我介紹我的助教來教他吧。”那天,父母是執拗,懇切的。說:“我們要找好的老師,不想讓孩子走彎路。”可能因為這個,老師聽了聽這個孩子拉琴。佳峰生平第一次面試,第一次被肯定。老師破例收了這個只有三歲半的學生。

 

三歲稚齡,一切都還沒有醒來,音樂卻首先在那小小的頭腦里醒來了。這個孩子張開稚嫩的翅膀,開始了在音樂空間的探索之旅。

 

按部就班的依循著父母的計畫,父親的過慮,母親的愛,年幼的佳峰都似懂非懂。花了很多時間練琴,也很聽話的佳峰,雖然不是百分百自覺的學琴練琴,但是,繼續走音樂路,竟是這個年紀的他自己的選擇。

 

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佳峰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恩師。趙基陽,方蕾,這些鞠躬盡瘁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奉獻的教授們,在佳峰身上注入他們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心血,愛,希望。他們亦師亦友,向他灌輸道德,修養,審美等各種觀念。

 

                             永不放棄

 

戴:“你在寫聖誕新年賀卡的時候,想到了這些引領你走音樂路的人,怎樣才是對他們的回報。我認為你已經回報他們了,你以音樂回饋了所有關心你的人。”

 

陳:“我的回報是 - 永不放棄!每當寫賀卡的時候,就是感恩的時刻。賀卡並不是回報,而是讓我自己記住社會的美好。”

 

                                初生牛犢歷險記   

Chūshēng niúdú lìxiǎn jì

 

佳峰講了一些自己經歷的趣事,還鬧了一些笑話呢。加拿大一個音樂機構開辦了一個名為“晨星音樂橋(Morning Star Music Bridge)”的計畫,來到中國招收學員到加拿大交流學習。本來老師並沒有安排佳峰去考,但是因一個意外的機遇,佳峰以好成績得到了這個能開闊眼界的機會。

 

十三歲的佳峰第一次出國,因為護照的關係,佳峰沒能和所有參加計畫的小朋友們一起去加拿大,而是在第二天,獨自乘飛機前往這個陌生的國度,手裡緊緊拿著一部朋友臨時借的快譯通。

 

到了加拿大機場,坐著機場那種老年人乘坐的車。司機兜了幾個圈,到處跟人打招呼,聊天。一下子到了另一個世界的佳峰,滿心疑惑,不知接下來的是甚麼,又掛慮著自己的行李,只有抓緊任何時機向司機出示快譯通:“我可以拿我的行李嗎?”豈料,不善解人意的司機一再的回答是:“Wait” 。終於拿到行李后,還要轉機,幾次三番後才到達目的地。算是一次小小的“歷險記”。

 

在出國前惡補了幾句英文,其中最重要,實用的當然是聽到:“ How are you ? ”時,一定要回答“ I’m fine, thanks! and you ? ”。每當佳峰完整的背誦完這句話時,問候的對方早已不見影了。

 

                             佳音頻傳

 

戴:“另一個國際重要的小提琴比賽是第九屆‘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International Jean Sibelius Violin Competition,你獲得第二名,是亞洲選手比賽中的最高成績。談談比賽中令你難忘的事。簡單談談其他重要的獲獎和獲獎感言。”

 

陳:“在比賽前和比賽中,都有很多故事,很多感觸。但是,因為時間過去了,要再重理,陳述這些,需要一個很大的篇幅。我只想說,能參與這些國際上最重要的比賽,而且從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在我的人生中是最為珍貴的。我的母親經常說,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然而這過程只能親身經歷,很難用言語表達”

 

                   做表演嘉賓,意義非同尋常

 

戴:“參加比賽是很緊張的事,那被邀請在比賽開幕式做表演嘉賓,心情會否不同,要知道,你是給參賽者做榜樣呢。”

 

陳:“非常幸運的能成為第十三屆‘Kloster Schöntal’ 小提琴比賽開幕式的表演嘉賓。這次演出的意義非同尋常。因為是第一次在比賽場合做不比賽的演出,台下坐著各個年齡階段的選手,經驗豐富的評委,還有熱愛音樂的忠實樂迷。對於我來說,雖然意義不同,但還是和以往一樣盡情的釋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旁觀的角度,更清楚的總結自己參賽的經驗教訓。

比賽現場上,每位選手表演完後,到後臺都喘著氣,像跑了幾千米。老師和家人都跑來向他們祝賀擁抱,不管表演得如何,有來參加比賽的勇氣,已經是贏家了。這些還會讓我緊張,我想這種感覺會跟著我一輩子。其實,有這種感覺,生活才會有緊迫感,它使人進步。

 

                  只要做了我該做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戴: “我覺得可能因為古典音樂要從很小學起,古典音樂家多數很早熟。你的生活和事業都安排得很好,很自律,心態也調節得非常好,在你這個年齡很難得。比如,比賽前既充分,又不過分的練習,保持好的心理和身體狀態。而又在比賽後正確的對待自己成功與否,很不容易。這些都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非常艱難的事,你怎能做到這些?是和你的家庭教育,老師的教導,還有個人修養是分不開的。你的經驗值得很多人借鑒。”

 

陳:“ 當然和家庭教育,還有老師的教導師分不開的。我的家人和老師們的性格和修養都特別可愛。所以潛移默化之下,我的心態也就一直比較好。只要做了我該做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熱血青年

 

戴:“在我們印象里搞藝術的人都是有些怪異,瘋狂的。但是,你給我的印象是冷靜理智的。雖然,音樂不僅需要技術,靈感,也需要清晰的思路,分析。不過話又說回來,過於冷靜理智,是否也恰恰是藝術的一個障礙呢?”

 

陳:2000年,13歲的我去加拿大音樂橋,我外表是比較沉靜,好像我一直都喜歡穿著整齊,把T塞在褲子里。有一天,老師方蕾打量了我很久,說:‘佳峰啊,你可不可以學學北方的男孩子,把T恤拉出來啊。’可能她想讓我看上去不那麼拘謹吧。 但是,我內心是不同的世界。”

 

其實,當我知道‘陳氏中國地震救濟金’這件事,我已經感覺到佳峰是個熱血青年了

 

當他得知汶川大地震的慘況後,決定義演賑災,向祖國的鄉親父老儘自己的一份力。他專門去銀行開了“陳氏中國地震救濟金”的戶口。向皇家音樂學院請求支持,皇家音樂學院很支持佳峰的決定,提供了音樂廳。自發的開了一連幾場在英國各地以及歐洲幾國的“賑災獨奏音樂會。”

 

佳峰還談起他在義演時怎樣學時下的知性歌手開演唱會的經驗,自備演說稿,說一段話,再演奏一段音樂。發自肺腑的語言,溢金流彩的樂章,令觀眾感動不已。

 

這幾場音樂會共籌得了四、五千鎊的救濟金,送去上海慈善基金,救助了9位在上海讀大學的災區學生。這位年輕音樂家奉獻了他溫暖的心。

 

藝術家是豐富多面的,這樣他的藝術才會豐富。佳峰外柔內剛,猶如沉靜山峰里醞釀著熾熱的岩漿。不斷湧現激情創意,經過慎密計畫,最後身體力行。

 

               想像力豐富,靈動感應,這就是音樂天分。

 

戴:“談談你對音樂的理解吧。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是難度極高,需要很全面技術的樂曲,你的理解非常精闢,活潑又形象。”

 

陳:“那是當時寫的,我每次拉的時候感覺都會變化。每次演出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感受,好多是在練琴和排練時得不到的。”

 

看看佳峰對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寫的感受:“第一變奏要像薯片一樣脆!第二要像一條線,還要橄欖形的漸強漸弱。有的像一個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整天泡酒吧,自怨自歎。還有中午看到蜘蛛在網上快速上爬的喜兆,甚至像廚師在火焰上翻轉炒麵。和音就是雙人花樣溜冰,也像教堂莊嚴華美的柱子。還有孤獨小鳥的哀歌…… 把自己想像成帕格尼尼吧,就是那麼瘋狂!沒有任何技術的負擔。”

 

就是那麼瘋狂!學過樂器的人都知道,有時演奏完全是靠熟練度在運作的。演奏靠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完整而全面的情緒,而不可能每個樂句都要想一想的,即便做得到,那樣演奏也會失去一氣呵成的自然,而流於矯揉作態。觀察入微,想像力豐富,靈動感應,這就是音樂天分。

 

戴:“作為一名職業演奏家,對音樂絕對要敏感,既要充分理解作曲家的意圖,又要和自己的感覺產生共鳴,從而變成自己要表達的東西,這才能形成鮮明的,獨一無二的風格。你覺得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了嗎?”

 

陳:“ 每個人與身俱來就有獨特的風格,對任何一樣東西,只要研究,就會有成果。音樂就是要有想像力。好的演奏家,可以讓作曲家錦上添花。


戴:“音樂因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音樂才能打動所有人的心。尤其現代,給了音樂家們絕對的自由度去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演奏,有的甚至變成全新的再創作,你怎樣看待?”

 

陳:“不止是現代,音樂從來都需要音樂家憑自己的感受去自由演繹的。從外表到內在,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特質,這種特質讓他們閃閃發光。我們何不享受音樂的多元化,就像家裡每一個性格不同的親人。”

 

                         不單單是音符和標記

 

戴:“.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的,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你對它有的特殊感情,是因為它的華麗優美,還是有其它淵源?”

 

陳:“《柴可夫斯基協奏曲》是我的老朋友了,從我第一次拉這首曲子,我隨著它成長,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很多感受,已經是多年積累起來的深層感覺,不單單是音符和標記。它和我的淵源就是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密不可分!許多事情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戴:“ 談談著名小提琴家拉賓Vadim Repin給你上課的情景。”

 

陳:“他是我的偶像,他給我上了帕格尼尼的《鐘》,他的課非常有意思,很幽默,和許多講大道理的大師們不同。我真的學到很多很多,結束後,他還對我翹起兩個大拇指,是兩個哦!哈哈!其實當下的很多感受,經過練習,已經吸收了,所以很難再回頭去看。我只能回想當時的我非常興奮。”

 

                        Enjoy!  Have Fun!

 

戴:“演奏家用樂器來表達語言都難以表達的情感。尤其小提琴是這麼柔腸百結的樂器,你一定非常享受自己的演奏。怎樣讓觀眾也能進入你的音樂夢境呢?”

 

陳:“在國外,演出前互相鼓勵的話,已經不再是 Good Luck,而已經變成 Enjoy! 或者是 Have Fun! 是的,表演藝術是需要自己先享受,再傳達給其他樂手和觀眾。”

 

                      每一首樂曲都是一段旅途

 

戴:“你現在經常飛來飛去,你認為這給你緊迫感,而這緊迫感又是必須的,它能讓你進步,你偶爾會覺得辛苦嗎?”

 

陳:“其實每一首樂曲都是一段旅途,那麼用這種方式來環遊世界也不錯。既然走上了這條路,我的一生可能就要這樣度過,有音樂做旅伴,我就不會孤獨辛苦,會充滿刺激,挑戰和快樂。”

 

                 學音樂的目的不是要打敗別人

 

戴:“你有音樂圈中真正的朋友嗎?”

 

陳:“周圍的朋友有非常出色的音樂家,這很難得。在學院中,難免有人比高低。這個圈子很小難免人人都略知人人。能放下包袱,去珍惜身邊學音樂的朋友。相信學音樂的目的不是要打敗別人,而是要互相珍惜,互相鼓勵,互相提拔。

 

戴:“假設有各方面的條件和技術都不如你的朋友,發展卻比你好,你會介意嗎?”

 

陳:“我不會,我會祝福其實就像植物,很多植物長得慢,但之後的果實更甜。”

 

戴:“你怎樣看待一些青年音樂家們,以流行音樂的模式去包裝,宣傳和發展?比如建立樂迷會等。”

 

陳:“我覺得流行音樂的模式也很好。這是雙方面的,古典音樂要普及, 大眾水平也要提高,這正是我們需要做的工作。”

 

                         倫敦生活

 

戴“談談你的倫敦生活吧。”

 

陳:“我教學生,演出,參加學校的樂隊排練。和老朋友見面談話很High,去唐人街吃飯。每逢佳節倍思親,窗外歡笑聲聲,門內孤身獨處。”

 

                      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

 

戴:“2009年你入選為首屆大本鐘獎(Big Ben Award)‘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談談感受好嗎?”

 

陳:“非常榮幸能在去年入圍首屆大本鐘獎。這對我來是另一種方式的肯定。這比單單音樂上的肯定更不容易,所以我非常開心。”

                 上海個人獨奏會“峰迴樂轉”

 

陳:“42日晚上7點半在上海音樂廳會有我的獨奏音樂會,鋼琴伴奏來自德國。我們的合作雖然不多,但很默契。希望大家屆時前來捧場。”

 

戴:“談談對即將的上海個人獨奏會”峰迴樂轉“的期待,準備,狀態和預期效果。

 

陳:這次的音樂會我非常期待,但又近鄉情怯。我會邀請我以前的恩師,還有家人們前來支持我。我在曲目上已經有了很多考慮,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也有新的。相信大家一定會享受”

 

專訪結束,我和佳峰一起走出咖啡店,外面飄著零星的小雪花,我們在地鐵站分手。

 

對陳佳峰的專訪,給我印象非常特別。他的話不是我們聽慣的“老生常談”,而是句句發自內心的“精警金句”,這些精警金句都出自這位如此年輕的音樂家,令人深思,觸動,共鳴。

 

近代,中國以致世界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傑出音樂家。在芸芸技藝高強者中,凡出類拔萃,嶄露頭角者,或是身懷絕技,或是有突出的形象。我在想,這位音樂界的“乖孩子”,他身上是甚麼在閃光呢?一半鎮靜智慧,一半激情狂熱!一冷一熱互相撞擊,迸發,燃燒,升起炫目的火花!有一天這火花會煥發光華,令世界耳目一新。

 

這是品優,藝佳,勇攀高峰的青年小提琴家 – 陳佳峰。

 

 

陳佳峰簡介:

 

陈佳峰1987年生于上海,三岁半开始跟随张世祥教授学习小提琴。1996年至2004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跟随赵基阳教授和方蕾教授学习。 2001年获得第七届全国专业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2004年,他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国曼城Chetham’s音乐学校跟随Jan Repko教授学习,2006年考入伦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分别获得就读的Chetham’s音乐学校和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全院协奏曲比赛第一名。
       

陈佳峰在2003年获得第九届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并获得欧共体颁发的杰出人才奖以及肖邦音乐学院为此比赛颁发的唯一一个特殊荣誉奖。 2005年第九届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2008第十三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银奖,2009年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音乐比赛获得桂冠称号。
      

他的演出足迹已踏遍中,英,美,法,德,意大利,加拿大,挪威,荷兰,瑞士,芬兰,波兰,比利时,墨西哥,厄瓜尔多等国家多次与著名的交响乐队和指挥家合作。
      

陈佳峰多次被邀请参加各国的重要音乐节演出。

2003年参加“金钟奖”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演出。

2004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

英国2006年度著名的BBC Proms (逍遥)音乐节中担任独奏演出并在BBC 3音乐电台直播演出。

2009年受邀在瑞士著名的Verbier音乐节中担任独奏并为France Musique(法国音乐)电台直播演出。

被德国Kloster Schöntal国际小提琴比赛开幕式邀请独奏演出。

被邀与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赴意大利巡回演出,赴挪威为下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宣传演出,

2009年因为音乐上的成就入围首届“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
       

懂得回报社会的陈佳峰在08年四川大地震后,通过义演得到的善款在上海慈善基金会确认下,赞助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9位灾区大学生,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完成学业。
       

陈佳峰演奏的是1751年在Naples制作的Gagliano小提琴,由英国“小提琴财团”赞助。

 

峰迴樂轉 陳佳峰的上海獨奏音樂會

曲目:
马思聪                      思乡曲
伊萨依                      独奏奏鸣曲 作品二十七号第六首
贝多芬                      A小调第四奏鸣曲
帕格尼尼                     钟

中场休息

海菲斯改编                   小星星
普罗科菲耶夫                 五首旋律 作品三十五号
勃拉姆斯                     D小调第三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