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氣質圓舞曲》

維也納宮廷樂團
維也納宮廷樂團

 

 

氣質這個詞,有美好的詞義。經常看到人們形容某某很有氣質,但是為甚麼不直接說某某很高雅或是用其它美好的詞來代替呢?它是一個有特殊含義,不是一下就能說得清楚的詞。

 

在Google搜索欄打了氣質兩個字,跳出一堆關於此的信息,有一篇題為“怎樣讓自己有氣質”,看題目像是可以為我解除疑問的,我點擊進去細讀。作者在文章一開始就轉彎抹角的寫別人怎樣誇自己有氣質,這樣明顯咬牙切齒的自我稱讚,並不是有氣質的表現,恰恰暴露了愚蠢,拙劣,惡俗。

 

我忍着反感繼續讀下去,洋洋灑灑的涉及文化,音樂領域,內容頗為豐富。高論是聽着歌劇吃晚餐,學跳芭蕾舞,都對增加氣質有幫助。還有一套功夫法:每天要靠牆而站數分鐘,走路要挺直身軀,椅子只能坐三分之二等等,總之言談舉止,處事態度,全都要拿捏着,氣喘粗了都不行。我真的不能再讀下去了,看看下面的評論。“學習!”,“頂!”。

 

看夕陽,數星星,聽風,讀詩,這些本意美好的東西,被一窩蜂的模仿,無病呻吟,就像變了質的美食一樣酸腐不已,只能引起人一身的雞皮疙瘩,毫無美感可言。

 

舞蹈式又慢又柔的舉動,僵化的只露四隻牙齒的笑容,比自己原本聲線高八度的溫聲軟語(也有明星自創了低八度來矯枉過正),這是人為訓練出的機器人小姐。編劇和導演們創作了連自己都不熟悉的題材和故事,那些高級場所和大寫字樓,那些有氣質的人物,難為了我們土生土長的電影明星以搔首弄姿來彌補孤陋寡聞。過於高昂的頭,過於果斷快速的步伐,外國人常做的聳肩,攤手等動作,時不時要做上一兩下。從不正眼看人,恰恰犯了沒教養的大忌。有一“天后”級歌星,永遠在還沒說完話,人影先不見了,所以她被公認為最有氣質,人氣歷久不衰。

 

我對氣質這個詞真感到困惑。那就先來看看專家給的定義吧:氣質是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是人心裡活動的表現。曾有古希臘醫生總結出人體有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人體內這四種體液的比例不同,造成人不同的氣質。

 

對於體液能造就氣質這樣高深的學術,大多人數人未必明白,但是有一樣事我弄明白了,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氣質就是自然。你天生是怎樣的就怎樣,天生不是怎樣的就別怎樣 - 比繞口令還繞口。當然,基本的儀態還是要學習培養,變成習慣和自己融為一體。硬演出來的氣質只能是東施效顰,弄巧成拙。

 

有時在搭地鐵時,看到有幼兒坐在嬰兒車裡,不吵不鬧,睜着玻璃珠一樣的眼睛在凝思,我覺得有氣質極了,小小純淨的腦袋裡能有甚麼知識,文化,歌劇,詩?也絕對沒受過任何相關的訓練,這是人類天然流露出的氣質。有些沒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人,他們的質樸單純常常吸引我,因為他們沒受到惡俗文化的污染和侵蝕。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寫了一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 Wiener Blut waltz ,這個Blut 英文是Blood,如果照字面翻譯應是血液,血統等意思,這裡翻譯成氣質實在太妙,和希臘醫生的體液造就性情的說法相吻合,還有把氣質這個詞還原為人的本性,特點,再不要被裝腔作勢來混餚視聽。

 

1837年,奧地利的維也納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各企業公司紛紛倒閉,失業人數大大增加。為了讓人們振作起來,走出對命運和生活悲觀失望的情緒,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像一陣清新的風,像一股熱血的暖流,告訴維也納人們,振作血液裡與生俱來的樂觀和堅強,困難必將過去,光明必將來臨。由七首風格各不相同的圓舞曲組成了這首非凡的“維也納氣質”。是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音樂會必演的曲目。

 

說起愛國的樂曲,蕭邦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是夜不能寐,有家不能歸的思念和悲天憫人。西貝柳斯在《芬蘭頌》裡展現的是莊嚴壯闊,神聖的感情。我們引以為傲的《黃河》更多的是洶湧澎拜,一瀉千里的氣魄。而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卻處處流露出骨子裡的優越,高貴,自豪。

 

《維也納氣質圓舞曲》的音樂清晰的詮釋了甚麼是氣質,再不用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