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驚人的閒話野史

 在喧囂的香港住久了,我幾乎是逃去澳洲的。還嫌不夠靜,又去紐西蘭住了6個月。坐著地產經紀的車,在無盡的綠茵後,那座有著粉紅色外墻,飄著白色窗簾的小屋,門前還有一棵矮小的滿滿掛著黃燦燦果實的檸檬樹。夢境般的現了出來。這小屋就是我的靜修之所,在那里發現了我還有些寫作潛能。

   

一天傍晚,故意不開燈,任由黑暗慢慢降臨,盡情享受閑適得近乎孤獨的時光。我坐在落地窗前邊喝茶邊隨意看著外面。快要下雨了,傍晚灰藍色的天空襯著鑲金邊的黑灰云朵,色彩綺麗壯觀。樹影婆瑟掩映著白色,粉紅,奶黃色的房子。遠處的小路上稀疏,偶爾的跑著一輛汽車。室內越來越暗了,我的心卻越來越明亮,我看到像安徒生童話中的幻象,從茶壺里冒出來丁香樹枝,枝繁葉茂的伸展開去。我忽然想寫一封信,寫給在上海的姐姐。挑了一張美麗的風景明信片,詩興大發的寫滿了寄出去。然後就巴巴的等候回音。姐姐在回信中說,“你的文字很好,想象力豐富,你可以在這方面發展一下。” 就在時隔這麼多年後,我有意無意的成了自由職業的寫作人,謹守自己的專業,寫開了音樂雜文。

 

 既然作了音樂專欄作者,資歷尚淺的我開始關注一些資深同行們的工作,以便參考學習。老生常談的文章,循規蹈矩的作家比比皆是,稍顯平淡無奇。另類,叛逆,跟眾人唱反調的言論,卻令我眼前一亮。這樣,向來不安分兼口無遮攔的諾曼.萊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就成了我關注追蹤的頭號人物。初看到他的言論時,我很反感,簡直想拍案而起,荒謬!簡直是嘩眾取寵!到他鼓起三寸不爛之舌解釋一番後,我又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是我們多數人的腦子被先入為主的東西僵化了。讓腦筋保持靈活,讓思路保持廣闊。讓言論自由,個性,率真,又有何不可呢。

   

看看對他的介紹:諾曼是英國《每日電訊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旗帜晚报》的專欄作家,曾是皇家歌劇院的首席評論員,還主持過BBC三臺的音樂評論。采訪過無數當代著名音樂家,還有一系列音樂的著書立說,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為世界暢銷書。被譽為當今評論界的奇才,超強的活動力,記憶力和英國人特有的機敏。還有近乎刻薄的幽默感是他特殊的標志。對于臺前幕后無所不知。他的名字在英國評論界早已成了“爭議”的代名詞。

   

他的暢銷書《誰謀殺了古典音樂》,《大師神話》,《大師,杰作與瘋狂》三部曲,把樂壇丑聞,音樂大師們不為人知的逸聞軼事,古典音樂產業行內運作的內幕,事無巨細的昭然若揭,比狗仔隊不知高明多少倍。揭開了潘多拉的匣子,引起爭議,毀譽摻半。

    

自覺事情鬧大了的諾曼後來解釋說,“我本意是想寫歷史,闡釋音樂,金錢和管理者的關系,這是一個進化的過程。” 其實書的原名是《當音樂停止時》,是發行商為了更具爆炸力 - 這是新聞媒體慣用的手法,動用了“謀殺”這個觸目驚心的字眼。

 

古典音樂家們無論他們的生活多貧窮,多不堪,因為和我們的距離,造成了美學上的“距離美感”。他們在我們心里總是帶著光環。讓他們真正像一個血肉之軀,有人之常情,讓人們知道他們真實的一面,我覺得并不是一件壞事。獵奇之心人皆有之,窺探明星們的秘密,已經造就了一個龐大的職業 - 低級的我們叫它們“狗仔隊”,高級的大有人在,我不敢說。傳媒和明星們心照不宣的制作娛樂,提供給大眾。壞新聞也比沒新聞好,已經成了至理名言。

   

無論怎樣,諾曼的專欄供不應求,靠著“毒舌”紅了。他揭了很多音樂家的私隱,而且巧妙的不用吃官司。看看他寫的,世紀男高音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只要放開嗓門,世界會原諒他的任何缺點”,接著羅列了帕瓦羅蒂的種種缺點。我覺得諾曼的揭短是無傷大雅的,作為愛惜帕瓦羅蒂的我們絕對會原諒,因為這樣帕瓦羅蒂才可愛極了。

   

諾曼更加肆無忌憚的說,某著名大提琴家(請原諒我隱去姓名,我這樣的小人物,還是小心為妙)和山地民樂手搞在了一起,把高級的古典音樂和低級的音樂搞在了一起。立刻有大學教授猛烈的呯擊說:“你沒有權利這樣說,你這是歧視,是法西斯主義!” 諾曼的態度只是聳聳肩,鼓起如簧巧舌說:“如果一個評論者不區分好壞,那評論到底如何說起呢?”

   

有道理啊,任何事物都會分高級和低級。就像有高級餐廳和低級餐廳之分。我們不能說這個很好,那個也不錯,那要評論家來做甚麼。我們在好多比賽中聽到評判說,大家的水平都很高,實在很難下結論,但是我們不得不殘酷的做決定.....這一類的話。只是為了不傷害選手們,其實好壞高低在評判們的心中是再清楚不過的。捅破這層窗戶紙說真心話,就當是苦口良藥吧。

 

“誰謀殺了古典音樂?” 英國著名評論家諾曼(Norman Lebrecht)在他的書中一再追問。誰?古典音樂產業運作,經紀人,評論家,觀眾,還是音樂家們本人,似乎誰也脫不了嫌疑。

   

大家都熟悉格林童話《睡美人》中的情節,眾仙子們在公主滿月的慶祝會上,說盡了溢美之詞。祝福公主將擁有美貌,品德,富有。唯獨那個不請自來的巫婆詛咒說:“這孩子長大了要死的!”不近人情和真實得可怕。

 

諾曼,這個永遠在不適當的時候說不適當話的“巫婆”,在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二
百五十周年誕辰時說了一句“太多莫扎特讓我反感”,引起一片嘩然。雖然他并不是針對莫扎特,只是針對那些商業化的慶祝活動,有人趁機中飽私囊的現象說的。我們熱愛莫扎特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開展慶祝活動來紀念這位音樂天才,是很自然的事。哪些活動可以不商業化?搞這些活動也需要策劃和運作,不是那麼簡單,一些人因此賺了錢,都是合情理的。這次諾曼“語不驚人誓不休”得過了分,言多必失,我看他有點收不住了。

 

他又在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誕辰一百周年時說:“卡拉揚的‘野心’和‘權利欲’毁了古典音樂……”。的確,我們聽了很多的卡拉揚,不是諾曼說,我們也不知道他怎樣壟斷了唱片業。他的唱片總是銷量和質量之冠,能者多勞也沒甚麼錯。當然我們更希望樂壇百花齊放,整個樂壇,聽的只是一個人,也真的會有點悶。

   

諾曼把很多我們崇敬的音樂家身上的金片剝下來。信口雌黃再加上一點兒得意忘形。如果詆毀一個已經不在人世,百口莫辯的人,只為了突顯自己,順帶促進報紙的銷量,只要良心上過得去吧。(咦!我甚麼時候也學會了這麼刻薄的語言?)。

   

當他知道某蜚聲國際的華人鋼琴王子的演出身價時,驚呼:“嚇死我了!” 我們中國音樂家們成功的雄踞世界樂壇,靠的是西方人缺乏的執拗和刻苦。在不佳的生活環境和練琴條件下,創造出了神話。他們的奮斗史激勵千萬顆心,燃起千萬個夢。中國千千萬萬的琴童,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鋼琴王子,但絕對會成為鋼琴王子的觀眾。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古典音樂也許在西方日漸式微,而古典熱卻正在東方迅猛興起!能拯救整個古典音樂,這點演出費算是值得有余啦。我們華人音樂家能有這個身價,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不過我還是希望音樂家們紆尊降貴,多些“對牛彈琴”,讓普羅大眾也有機會欣賞古典音樂會。

   

有人說:古典音樂是以前的流行曲,現在的流行曲是將來的古典音樂。世界變了,多少年以前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怎樣讓現代人明白它們的含義。沒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占絕大多數,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懂古典音樂,不可能讓絕大多數人能聽得出臺上的演奏者哪個音奏錯了。音樂再美,技術再強,與勞累了整個白天,而在晚上只簡單要求有點娛樂的人們又有甚麼關系呢?我們看到有些古典音樂加了流行因素,有的音樂家和流行明星合作,有的簽了流行經紀人。寫博客,建立歌迷會,以流行的模式來運作古典音樂,已經在悄悄的順應潮流了。

 

 俗稱粉絲(Fans)的樂迷,早在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時期就已經有了。被譽為鋼琴之王的李斯特,具有超羣的即興演奏才能。他演奏時長髪飄舞,兩眼閃著智慧的光芒,炫耀的技巧華麗的從指尖流出。觀眾像著了魔,女士們瘋狂的跑上臺,為了一親芳澤,甚至悄悄藏起他抽過的雪茄煙頭。花束堆在他的腳下,他優雅的把一枝花別在禮服領上。嘴角泛起天使般的微笑。誰知道“杰出的同謀和雇來的鼓掌部隊......”這樣驚人的內幕,是溫柔又浪漫的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謹慎的暗示,透露出的端倪。

   

曾創造了“交響音詩”這一音樂形式的天才,尚且需要背後有一隊出謀劃策的人。所以不要埋沒音樂經紀人,唱片業,幕後工作的豐功偉績。沒有他們,音樂不能發展,也沒有競爭,音樂家們會像祖先們一樣窮困潦倒,到死了才被人發現價值。各司其事,讓音樂家安心做他們的音樂。包裝,宣傳,制造新聞都是手法,這本身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包含很多創意,心理學,藝術性,心血和艱辛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是兩面的,既要推廣音樂家以及他們的音樂,也要迎合,娛樂大眾。我也曾經被卷入過做中間人,終于嘗到心力交瘁,奔波勞碌的滋味,也理解“藝人保姆”這個詞所蘊含的意思。

   

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有位流行歌手說:“希望大家喜歡我的

音樂!”我身邊一位小提琴手偏激的說:“你那也叫音樂?”順口哼個小調,也美其名曰“作曲”,還要稱

“我”的音樂。也難怪,古典音樂家們經過從小長期嚴

格的訓練,個個身懷絕技。又因為認識了音樂的浩瀚,

在他們心目中音樂具有神聖意義。如果談不上自成一個

流派,一個體系和有獨特風格的,不能輕易歸于“我的”。所以他們不值時下流行明星們的作為,有人歸結這是“吃

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意指古典音樂家沒那麼紅,也賺不到那麼多錢而嫉妒云云。中肯的說,很多流行明星也技藝超羣。他們和古典音樂家受的訓練不同。他們雖然沒有從小學習音樂理論,沒有專攻一項技藝,而是注重全面的舞臺表演

和娛賓效果。寫這篇文章時,傳來流行天王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的死訊,著實難過了一番。他在臺

上的光芒四射,舞臺形象,個人魅力和駕馭舞臺的表演都

是佼佼者。所以流行音樂也不容小看。

   

不需要杞人憂天,古典音樂是上天賜下來給人類的禮物,是全人類最珍貴的寶藏,它的最高地位任甚麼也無法替代。讓古典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