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談談音樂吧

音樂需要“實驗”,就像放在試管和燒瓶裡那樣。音樂是一場“偶遇”,就像情人不期的艷遇。音樂也是“遊戲”,玩個不亦樂乎。音樂居然可以“博彩”,由高高拋起的骰子來決定。

 

讓我們來談談音樂,談談約翰凱奇(John Milton Cage1912 – 1992)。美國人,著名實驗作曲家,音樂理論家,美學思考家,作家,視覺藝術家,“機遇”(Chance)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在現代音樂發展史上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

 

如果以上這一連串的頭銜都不能幫助您清楚的認識約翰凱奇,下面介紹他的幾個作品,絕對加深您對他的印象。

 

一個作品《4’33》四分三十三秒

 

舞台上交響樂團已經就位,樂手們此起彼伏的調音,指揮出場,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一切就緒,觀眾們靜靜的期待一場美妙的演奏。節目單上寫着《4’33》,樂曲全長4分33秒,分為三個樂章。

 

指揮翻開樂譜,做了一個開始的手勢,接着停下來,樂團巋然不動。第一次聽這首樂曲的人莫名其妙,左顧右盼,不知發生甚麼事。聽過或聽說過這首樂曲的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然後,指揮和樂團翻了一頁譜子,靜默中,一連翻了三次,三個樂章全部演奏完畢了。指揮邀請樂團起立,轉過身來鞠躬,遂爆發起雷鳴般的掌聲。

 

這個作品還有鋼琴獨奏和小提琴獨奏,無論是甚麼樂器演奏,樂譜上都沒有音符,樂譜上只有一個詞“Tacet”(拉丁文:靜默),這是由始至終帶給觀眾的信息。

 

約翰凱奇沒有和觀眾開玩笑,他要表明的是:第一,休止符也是音符,也是音樂的一部分,不能忽略。第二,音樂的重要意義在於聆聽,而不是演奏。寂靜中一切偶發的聲音,包括觀眾的竊竊私語,都可以是音樂的一部分,這是約翰凱奇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

 

另一個作品《0’00》零分零零秒

 

他的作曲生涯中另一個驚世駭俗的作品,如果說《4’33》演奏的是休止符,那麼《0’00》則是醞釀中的,尚未成型的樂章。它通過一系列的行為來表現,表演者坐在椅子上,喝水,打字等等,愛幹甚麼就幹甚麼。在約翰凱奇看來,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完全就是生活的再現,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界限。他完全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概念,背棄了構成音樂的基本元素,挑戰觀眾的審美神經。

 

無獨有偶,還有這麼一出電影,故事是為紀念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誕辰一百週年,一家人在家看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而將全家人從開始看電視到《羅生門》劇終的全過程拍下來,製作成一部電影。導演想要表達的是“時間,空間和人的關係”。

 

任何事情,任何行為,只要懂得自圓其說,就可以登藝術的大雅之堂。所有廁所裡都有小便池,都不能稱為藝術品,唯獨杜尚(法國畫家Marcel Duchamp,1887-1968)在街上買了個小便池,寫上R·Mutt的字樣,取名《噴泉》,送去紐約美術家展覽廳作為展品,就真的成了具有和噴泉同等意義的藝術品。而在一次英國藝術家舉行的評選中,以壓倒性的票數,被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很多人質疑約翰凱奇其實並不擅長作曲,他曾經師承發明了“無調”音樂的奧地利作曲家勳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由於缺乏作曲家必須具備的對和聲的敏感,被勳伯格婉言相勸不要再作曲了。誰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約翰凱奇不但繼續作曲,還發揚光大了老師勳伯格的“無調”,乾脆連調帶音全沒有了,事業如日中天。

 

約翰凱奇還有很多發明,在鋼琴裡塞上釘子,鐵片,毛氈等物,讓鋼琴發出像打擊樂一樣的聲音,不知是廢了鋼琴,還是廢了打擊樂。

 

他讓音樂變成即興遊戲,讓鋼琴家在台上潑水,讓人將收音機一會兒打開,一會兒關上。

 

他崇尚東方哲學,信奉毛澤東思想,很多樂曲是從《易經》裡得到靈感。

 

晚年的約翰凱奇說了這麼一段話:“有時候我們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區別,有時候我們又試圖分清它們。我們不能一條腿站立,要用兩條腿站着。”在兜了一大圈之後,理由充分的回到有樂譜,有音符的形式上來了。

 

約翰凱奇是備受爭議的音樂家,他勇於開拓,創新和向傳統挑戰。也有人說,他開創了新時代,卻讓音樂遭受了一場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