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油畫《受孕告知》

 

 

 

舊約先知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意即:上帝與我們同在)(以賽亞書,7章14節)

 

以色列的加利利有一座拿撒勒城,城中住着一位童貞女名叫馬利亞,已經許配給大衛王的後裔,普通的木匠約瑟。

 

一天, 馬利亞正在讀聖經,天使加百利(Gabriel)奉神的差遣,在她面前顯現,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 瑪麗亞非常驚惶。

 

天使加百利說:“請不要害怕,你在神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是至高者的兒子,高於先祖大衛王,做世人的君王,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

 

馬利亞說:“我還沒有出嫁,怎能有這事發生呢?”

 

“聖靈要臨到你的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蔽你,你是被揀選的。”

 

馬利亞說:“ 我是主的使女,情願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開她去了。

 

聖經《路加福音》裡一段頌讚聖母馬利亞的經文,在羅馬天主教,英國國教的崇拜儀式中常常以唱的形式,來念誦這段經文,也會在晚禱聖歌崇拜(Evening Song)中唱誦。這就是《尊主頌》也叫聖母頌歌(Magnificat)。

 

這個美麗的題材吸引很多藝術家以各種藝術形式,創作了不朽的作品。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年),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等作曲家,都作了非常優美的尊主頌,所以《尊主頌》也成了音樂會熱門的聲樂作品。多為拉丁文,但是也出現過英文的此類作品。

 

巴赫的《尊主頌》是閃耀着最奪目光輝的一部作品,巴赫將宗教音樂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影響了很多包括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扎特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827)等同是享譽最隆的音樂家。

 

《尊主頌》是巴赫1723年在萊比錫為聖誕節前後,教堂所舉行的晚禱崇拜而作。

 

這首套曲一共有12首歌。合唱的女高音為兩部,再加上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一共是五個聲部。獨唱也是兩個女高音,而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各一。樂隊中也加強了銅管和木管樂器。

 

第一首合唱《我心尊主為大》(Magnificat)。馬利亞順從的接受神賜給她這特殊的恩典。巴赫賦予這首歌的就是快樂,信心和勇氣。

 

第二首由第二女高音先唱《我靈以上帝─我救主為樂》 (Et exsultavit spiritus meus)。只用弦樂伴奏,高低起伏,委婉流轉的表現了馬利亞如沐春風般的心情。

 

第三首第一女高音獨唱《因為他顧念使女的卑微》 (Quia respexit humilitatem )一開始雙簧管溫柔的帶出了女聲的旋律,這種多次出現在巴赫的作品中,如《聖馬太受難曲》中的特有的極其柔美婉麗的旋律。

 

第四首合唱,緊湊的賦格,一浪接一浪的表現《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 (Omnes generationes)。

 

第六首, 《他憐憫敬畏他的人》 (Et misericordia),女低音和男高音的二重唱,配上加了弱音器的弦樂,還有兩個長笛。無論音色,音質,和聲都達到了純質的和諧,美得讓人心中頓生對上帝的敬畏。

 

其它幾首,巴赫以各種音樂語言,匠心獨運的對這段經文渲染和表達。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者升高。” “叫飢餓者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空而返。”

 

第十二首的合唱《光榮頌》 (Gloria Patri),歌聲雄壯,號聲大作,並和第一段的歡樂氣氛呼應。

 

在那個時代“未婚先孕”,“不貞潔”的女子將會面對怎樣的冷言冷語和冷眼。聖經上記載,這樣的女子會遭至亂石打死。至今還有的國家,將犯這樣罪行的女子挖眼割鼻,處以極刑。但是馬利亞恰恰是最聖潔的女子,所以才被神揀選作為聖母。她順從主的旨意,這需要多大的信心和勇氣,從此以後,瑪麗亞被稱為萬代有福。

 

有人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不可信的,未同房的童女怎能受孕!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一支小小的試管,已經打破了這個疑慮。但是想想,試管孕育嬰兒的發明,不是人腦子裡憑空想出來的,它是根據很多本來就存在的現象所研究出來的。如果不是這些存於世界之先的奧秘,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怎樣來的?就算是甚麼生物變來的,那第一個生物是怎樣來的呢?

 

“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